1940年4月的一个深夜,几乎所有人都沉沉睡着,未满19岁的杨勇伟轻手轻脚地起身,离开了家。
儿子的不告而别,令母亲伤心欲绝。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家里终于收到了杨勇伟的来信——“很久没有寄信回家,真不行。可是同我店内忙碌,没有空闲,想来是可以原谅的吧。月薪是三元伍角,已够儿的零用了。请您们不必挂念……”
看似是到外地打工挣钱,实则是杨勇伟为了躲避审查采取的障眼法。离家那一晚,杨勇伟奔赴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自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同年5月,杨勇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这封信中,他隐晦地告诉父母,自己正在从事抗日革命工作,因此不能再照顾家里。尺牍传情,纸短情长,在这封短短的家书里,一个年轻人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现如今,这封家书珍藏于上海市宝山区档案馆,由杨勇伟后人捐赠。
据悉,杨勇伟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50余次战斗。他生前反复交代,将其骨灰撒到生前战斗过和战友牺牲的地方,他要和他们再做战友、兄弟。
“勇气呢?鼓起勇气吧!”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宝山区顾村镇杨家堰,是日寇进攻上海的必经之路,杨家堰顿时被战争硝烟笼罩。杨勇伟和父母等19口人只能离开家园,加入逃难的茫茫人海。途中,遇到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一大家子人被冲散了。杨勇伟的儿子杨晓伟说,在淞沪战争中,杨家共计有8人丧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国仇家恨交织在杨勇伟心头。
当时,杨勇伟先是在难民所生活,后来又寄居别人家中。因为读过几年书,白天他在永安百货皮件柜台做学徒,晚上参加夜校,学习电影艺术。就是在这一时期,杨勇伟开始接触党的进步思想。1939年,就在杨勇伟投身革命前不久,他写下一首短诗:“要光明!要雪民族之恨!勇气呢?鼓起勇气吧!冲破这牢笼!冲!冲!冲!”
1940年,杨勇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前往崇明岛参与抗日武装斗争,并在火线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这支队伍奉命渡江北上并被编入新四军。同年10月,杨勇伟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著名的“黄桥战役”。
不到一年时间,杨勇伟在军队的淬炼中,从一个青年转变为优秀的战士。离开家后的第一个春节,杨勇伟提笔给家人写信报平安。然而上海已沦陷,杨勇伟为了防止家人遭受迫害,便先后以去苏北求学、做工等为托词。
杨勇伟在信中写道:“我为了我的事业,我为了中国能独立幸福,为人类自由平等而斗争。这一伟大的革命事业,不是短期内可以成功的,定要经过很长的极艰苦的工作。要有很残酷的流血过程……”由于当时家里不了解真实情况,对于杨勇伟作为家中长子不辞而别一事,杨勇伟的母亲一度极为伤心难过。
抗日“一枝梅”
为了消灭革命力量和抗日武装,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实行残酷的清乡运动。1943年,杨勇伟受命组建南通县政治保卫队,针对日寇和汉奸进行反“清乡”斗争。由于队员们使用的都是短枪,百姓们习惯地把政治保卫队叫作“短枪队”。
短枪队每次除掉鬼子或汉奸后,都会在战场留下“来无影去无踪,飞檐走壁一枝梅”的传单,以至于当地日伪军一听到“一枝梅”便胆战心惊,由此“一枝梅”成了杨勇伟的美称。在敌人6个月的“军事清乡”期间,杨勇伟和他的短枪队,与敌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击毙日伪军14人、汉奸7人,俘虏13人,成为了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杨晓伟记忆中,父亲很少提及自己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1983年,在一次反“清乡”斗争40周年纪念活动上,当年与杨勇伟一同战斗过的战友拉着杨勇伟的手向大家介绍:“这就是威震敌胆、最为传奇的抗日英雄‘一枝梅’。”至此,杨勇伟的家人才知道他有如此传奇的抗日经历。
杨晓伟曾问父亲,为什么要用“一枝梅”这个称号?杨勇伟说,一是为了告诉老百姓,寒冷的冬天里还有报春的“一枝梅”;二是为了让日伪军不明就里,起到震慑作用。
而他自己,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下定决心以身许国。从这封1941年的家书来看,杨勇伟在信的后半段对家中事务作了安排。“我对于家里的一切,再不可能顾到丝毫了。一切望小弟弟担贷(待)了吧。”杨勇伟将父母托付给年仅15岁的小弟。
这封信,由抗日前线寄出,在沦陷区上海,它是父母对儿子的唯一念想。解放战争胜利后,杨勇伟回到家乡,家人将家信重新交回他手中。老人藏了一辈子,直到他去世4年多以后,杨晓伟才从仓库里意外发现了父亲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的数百件物品,其中就包括他的战争日记和200多页手稿。作为抗日战争的珍贵史料,杨家后人将其遗物悉数捐给有关博物馆、档案馆。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